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下学期教学资源《采松果》加与减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5-03 18:29:31


课本上有很多内容需要大家学习,只有掌握好的方法才能学好这些知识,课前预习的时候阅读教案可以帮助大家掌握重点内容,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下学期教学资源《采松果》加与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第二课时——《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采松果》一课的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经验类推、假设、“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在计算方法上,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自主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练一练”中题目的设计呈现依次递进形式。第1、2两道题,配以生动活泼的情景,减少枯燥乏味的单纯计算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练习了口算,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第3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在利用所学进行口算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内化。第4题的几组题目暗含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是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在计算中自主发现,并尝试延伸举例。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 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通过课前的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这一类题目,且口算方法多样化。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头,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课伊始,趣已生。这里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 :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一)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对生1)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几个孩子的对话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生3“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这句广告语的运用,更体现了孩子的机智和灵活。没有枯燥的说教,却于无声处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孩子得以畅所欲言。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学生敢于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是说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另外一个是表明学生的思维是明确的,并且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表述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把学生的问题局限在一种表述方式上,给学生留出了极大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验证的空间。】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最先列出算式?

生齐: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算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算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了,就是29。

生2:我是摆的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算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紧紧抓住学生的知识连接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引出了计算25+4的多种计算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恰当的算法交流,既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还注重了算法的优化,使得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理解得以互相补充、互相弥补。】

(三)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它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1组:我们解决的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2组: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3组: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在学生已经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便很容易地把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后面三个问题的同时出现,是让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同时,理解语言表述的多样性,发现问题解决的同一性,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探究的兴趣。小组共同选择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渗透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生: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第一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22+6=28(只)

第二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第三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叙述方式上有所变化,因此学生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解决问题,必须理解图意。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内化所学,互相交流。

第二题在文字呈现上由前面数量多少的比较变为长度的比较,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第三题是加减混合练习,使得学生在计算中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了。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 5+34=39; (2) 21+7=28 7+21=28;

(3)83+4=87 4+83=87; (4)52+7=59 7+52=59;

……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 68+47=

生2:395+126= 126+395=

生3:1000+800= 800+1000=

……

【第四题三组算式的呈现,除了练习巩固所学新知以外,还渗透了加法交换律的思想,目的是要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初步的体验和感知。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尝试举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如果不用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教师的这一问题,恰当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延伸本节课的所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因此,学生大胆地列举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交换律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 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师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在一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自评,以及对他人表现的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既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全体发展。】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下学期教学资源《采松果》加与减教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想要获取更多的教案资讯,请查阅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