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自主学习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5-21 22:52:14


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只有对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自主学习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学习的认识。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我们款款走来。新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唤醒了沉睡多年、打破了沉闷多年的语文教学课堂。

当下,许多评价甚高的语文课堂教学向我们证明:教师已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得以体现。然而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喜人的自主学习景象后面却有一些隐性的东西在逐渐流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离自主学习还有多远。

1、学习潜能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性、应景式回答常使教师满足,可学生少有思维的过程,所反馈的信息虽不乏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需要的知识铺垫,但往往零碎,学生又缺乏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日积月累,学习潜能悄然流失。

分析:布鲁纳曾强调指出:“人唯有凭藉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知识,首先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内容无需进行多大智力斗争、思维活动,实属展示性学习结论,虽为一时的学习过程架开了桥梁,铺出了道路,可这种学习结果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定势上,要细察学生个人学习所得,那么肯定甚微。

思考:①关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学生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由于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认识水平各不相同,所考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知道详尽的结果成为他们此刻迫切的需要,唯有如此,学生的内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零碎、多向的观点上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梳理,准确把握学生呈现思维问题的过程,将掌握知识的方法渗透给学生。

②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会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在众多的学生观点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再加以提升,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③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性,有利于支持并促进不同需要的学生进行思维,而不把设计的问题当作完成教案的铺垫,从而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效防止学习潜能的流失。

课堂片断案例:在自读《蜀相》《石头城》时,教师的任务重点在组织讨论的顺利展开,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一个突破口,由此领会全诗的主旨。可选择以下的突破口:一、《蜀相》是杜甫献给诸葛亮的颂词和挽歌,也是一首抒写自己怀抱的诗。请问1、诗句中哪个词能体现诗的线索?线索顺序是怎样安排的?2、该诗采用了何种抒情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核心句是哪句?3、颔联中哪个词能体现祠堂的凄凉、冷落?二、《石头城》是一首写景诗,用“景中寓情”的写法表现写作意图。请问:1、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吗?2、你能用关键词语说明是怎样表现“景中寓情”的吗?3、能再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吗?如此设计问题体现了层次性,准确把握到学生呈现思维问题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利用投影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喜悦,教师最后对意见分歧较大处稍加点拨。这样既关照了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又引导了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能有效防止学习潜能的流失。

2、“精英”资源的流失。教学设计更多地面向于中等生,班级的“精英”往往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如某学生已能把一篇文章朗读到位还不得不接受教师悉心的指导;某学生对某段文字已充分感知并能独抒己见了,却仍只能困于认真的聆听……这样的学生即使在充分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就他个人的发展上又有多大长进呢?长此下去,造成了“精英”资源的流失。

分析:据教育家分析,任何人的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驱使的,而需要是有层次的。高级需要的出现往往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高级需要的产生也可以改组、压低低级需要。这表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学力“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精英”大多学有遗力,他们的学力处于一种发展性的状态,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在统一的目标下,其极具天赋的灵性往往难以生成。教师欣赏他们,无外乎是因为他们“优等”,不用多操心,但却忽视了这些优等生更需要教师多操心,即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果语文教学还仅停留在兼顾全局统一行使的层面上的话,那么“精英”资源的流失将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大成功与大失败。

思考:《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曾经那么强烈地呼吁“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有所突醒呢?

①教师在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和关照学生的个性生成,特别是那些在思维和语言上“一鸣惊人”的学生,不要让他们迸出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陷入水土流失般的窘迫境地。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教育敏感度,对其积极利用,以便于为他们提供更个性的天空,更自由的天地。

②分层实施进行教学活动,包括目标、提问、练习、评价的分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实实在在地把分层教学的思想落到实处,至少可以防止出现阻碍学生发展的失败事例。

③将讨论与争鸣的学习方式适当引入课堂,多一些必要的思维训练,少一些形式的教学常规,让学生拥有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优等生尽展其华,使他们的学力趋向平稳发展。

④着眼于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提供一定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致于使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精英资源流失。

课堂片断案例: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了解情节、理解大意,解决一般性问题,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激活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如抛出这个问题:“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请问为什么张良的问话用“操”,刘邦的回答用“持”呢?对“操”“持”这两个同义词,课本无注,学生普遍理解为“携带”,认为二者没有区别。这个问题可以为那些在思维和语言上“一鸣惊人”的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通过讨论争鸣,学生发现原来“操”即“把持”,从旁边拿住,表示拿得牢、拿得稳;而“持”是“自下向上托住”的意思。所以张良从臣子的角度,问大王带来了什么,用“操”来维护其君主的威势;而刘邦则从与项羽和好的态度,说“持”——用手奉托,以示恭敬。这样便于无疑处生疑,于重点处发问,让学生相互质疑讨论,尤其能使“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课堂还会让他们因为无“智力冲浪”缺乏动力,而死气沉沉、恹恹欲睡吗?

3、时间精力的流失。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自读自悟式的积累,不论难易程度,不论字词篇章的理解,均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你只要多读几遍就一定会明白的!”悟性高,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也许“读着,读着他就懂了”,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也许就不能达到教师所期待的理想境界,因为他们对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还只是茫然一片。所以他们的自读自悟只不过是在模模糊糊中摸索,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精力、时间上流失。

分析:建立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有关理论基础上的知识发生过程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经过以及向前拓展的方向。课堂上“书声琅琅”、“小组学习”虽为学习开辟出了一片自主的天地,却不能包括语文学习的全部。如果景象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如书声琅琅背后缺乏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功力,大量地积累语言文字,却不知为何要积累,这无异于“囫囵吞枣”。“小组学习”当中没有具体可行的学习内容,往往掩盖着的是学生思维的贫困和才智的消磨,学生的精力时间也必将流失殆尽。

思考:事实证明,学生并不乐意老师整堂课都用来进行朗读训练,更不乐意毫无目的地做无意义的工作。他们认为一直以这种形式教学未免太单调乏味,以致于深感没劲,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还持续以上种种无效劳动,那么所造成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恐怕就相当惊人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①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落到实处,特别对于学生因已有认知、经验等限制而很难读懂或精妙的语言形式,充分兼顾听、说、写等形式,使其互生互长,互动互促,共同构筑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结构,让学生的精力、时间在充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不顾学情不顾文体一味让学生自读自悟,盲目学习。

②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的训练。不要偏差地理解思维训练,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的创新因素,实实在在利用语言文字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活。

课堂片断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过程中,针对烛之武发牢骚时所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不能为也已”提问,一句话为什么连用了“也,矣,也已”三个语气词?原来,这里的“也,矣,也已”三个语气词不仅表示停顿,而且表达了说话人的万分感慨。烛之武空有一身才华和满腔报国之志,却怀才不遇,多年遭遇冷落,这种郁闷不平之感便借这几个虚词加以宣泄。倘若只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能体会到人物的这种复杂情感吗?又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感情。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以指扣门扉”“以手阖门”等细节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极其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诵出深沉的人生哀歌。其中“扣”“阖”“手植”“亭亭”等词语很值得玩味。以上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单靠学生自读,很难达到自悟,更谈不上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力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的创新因素,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文言文字词句教学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时间精力的流失。

4、教师主体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浓彩重墨,教师的“讲”显然已退居二线,课堂也由过去的由教师主宰变为由学生主宰。教师负责请学生回答问题,负责让学生提出疑问,负责对学生作一些评价,不敢多讲一句,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旧之嫌,此时此刻,教师的主体性不免开始流失。

分析:师生双主体论对师生双方各自的能动性进行了肯定。无论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上海的毛荣富感叹现在的自主课堂总缺乏一种让人回味的厚重感,这种感叹大多归因于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程度,可以试想,教师处于这样一种现状下,自我价值的体现仅靠对教学形式的设计的完美追求,而缺乏对自身学识和才情等内涵的补充与积淀,那么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将如何充实呢?教师的主体素质还会焕发出永恒的魅力吗?

思考:由此可见,教师主体的魅力展示关键在于“导”字。教师主导有方,“双主”的光芒才可能得以闪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员。其次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学识和才情等内涵的补充与积淀,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内容,并力求突出三点:①鉴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独到的感悟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紧张度与密度。

②在学生纷纷讨论和各抒己见之余,教师要加以整合提炼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发表更高一筹的见解,以便把学生引入更高的问题情境中去。

③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作必要的点拨与精练的讲述,即该讲的老师一定要讲,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课堂片断案例:《雨巷》一课的“讨论与练习”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丁香的意象含义,特地附录了三首古代诗词加以引证。然而,编者对古往今来诗人对“丁香”与“姑娘”之间的相似点的解说却不够准确,诸如只说“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而对其中关键的“丁香结”的“结”字却没有着落。就此,不妨引导学生讨论修正(似乎这样解读更为确切:丁香花“孤寂柔弱,幽怨郁结,清雅多泪”,很有几分林黛玉的影子),从而加深对古典诗歌中这一常见意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点带面,拓展深化,印发《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说》以开阔视野,加深印象,同时为高考的古诗鉴赏打好基础。高中教师的“高”就高在特别有主见、会分析,敢于对包括教材和教参在内的权威发难质疑。只要有理有据,哪怕一丁半点不成熟的一己之见,也不妨“抛砖引玉”,作为引导学生思辨的的前奏曲和导火索。以便把学生引入更高的问题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紧张度与密度,同时也能充分展现教师主体的魅力。

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尖浪口,如果我们一味热衷于得到了多少,而疏忽了我们到底流失了什么,我们距离自主学习还有多远,那么我们的改革应是不彻底的,其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悖离我们搞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自主学习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学习生活中的疑惑多思考,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